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準確把握“七個聚焦”分領域改革目標系列談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文化領域改革的目標。這一部署體現了突出目標又兼顧各方、總分結合且一體推進的特點。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勇于開拓、穩步推進,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為增強、文化自信顯著提升。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任務,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決定》圍繞建設文化強國作出的具體部署可謂恰逢其時。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沒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文化領域的其他改革與建設就無從談起,更會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必須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大力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繼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
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質量完成,離不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經過十多年的艱辛探索,目前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也需要及時應對解決。《決定》將深化機制改革作為該領域改革重點,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這既有利于解決各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也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部署形成互補;提出“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聚焦目前有關單位機構的堵點、難點與痛點,指明了未來突破的方向。
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衡量文化繁榮的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決定》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這契合社會主義文藝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當前文藝人才培養與創作機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這順應了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深入發展的大趨勢;強調“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說明隨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發展,亟需在體制機制上加以規范與保障。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立足新的歷史起點,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使中華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并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了解。《決定》指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重點在于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同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此外,我們還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保證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文化交流內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工作常態化、制度化。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