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洼高中 > 教育動態 > 科研成果 >

淺談如何提高數學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張蕾

來源:大洼高中 日期:2020-08-12

摘要: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個人理解興趣和愛好是經常聯系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愛好呢?愛好是指當人的興趣不是指向對某種事物的認識,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人的動機就成為愛好了。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而愛好是指行動。

關鍵詞:學困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求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為現實、最為活躍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么在學習過程中伴隨的只能是消極厭學的情緒,因此,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對搞好數學新教材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愿意主動地學習知識,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變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才能,才能使學生樂學。

一、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勢在必行

1、提高對數學學科認識,明確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數學無處不在”。如果你想成為工程師那么測量、演算、繪圖等是你的必修課;如果你想成為警察,那么資料的收集,案件的分析,邏輯推理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你的必修課;如果你想當科學家,數學是你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見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建筑、醫療、云計算、互聯網等諸多行業,是未來我們的擇業以及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數學學習興趣是指渴望獲得數學知識,探索數學問題的傾向性。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最有效的動力。興趣可以使學生的認知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從而注意力集中并積極地進行學習。中學時期是培養數學興趣的關鍵時期,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一萬多名學生中喜歡數學的占總數的32.5%,位居第一位,在喜歡數學這一科的原因中,其中認為是老師講的好的占34.4%,同樣位居各種原因的榜首。這項調查表明: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做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建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

2、糾正學生對數學的偏見,使其成為學生們熱愛的學科
      陳省身先生說過:“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的訓練普遍的有用。”但對于數學有嚴重偏見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這兩句話的。數學本身邏輯性很強,學久了會感到枯燥,如何使之愿意學習數學,要帶給學生真實體驗,我們可以參考下教育名家吳正憲老師的做法。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朋友,它叫面積。面積呀面積,你怎么就叫面積呢?”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課件,取而代之的是簡單明了的板書。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出課題,帶領學生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探索未知的數學。


      在講解面積單位時,吳老師在黑板上擺放兩張1平方分米的紙片。然后撕掉其中一張紙片的一角,與剩余紙片擺成不規則圖形。“同學們,現在這還是1平方分米嗎?”孩子們一下愣住了。

      看著一雙雙充滿疑惑的眼睛,吳老師立即蹲下身藏起來。她問道:“我是誰?”不等孩子們回答,她又站起來再次問道:“我是誰?”孩子們恍然大悟。“脫了馬甲我還是我。孩子們,它的面積改變了嗎?”“沒有改變!”笑聲中孩子們明白了這個道理。

      吳老師簡單的教學過程,不但掃除了孩子們的疑惑,讓孩子們明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更為今后學習“等積變形”埋下伏筆。

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和方法

      學生基本學習能力主要有六大指標:學習專注力、學習成就感、自信心、思維靈活度、獨立性和反思力。所以基于中學生學習的三種類型和學習能力,探索出了如下培養興趣的方法。

1.利用數學本身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實用性。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很多學科都離不開數學知識,馬克思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的應用了數學,才算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的使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欲望。例如學了正方體的展開圖的內容后,可讓學生練習制作正方體紙盒等活動。

      1.2規律性。數學本身存在著一些有規律和誘人的奧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和總結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掌握這一規律記起來就容易多了,從而就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制造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思辨問題或實驗結論作引導。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啟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較多,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此時老師問學生“究意什么叫做圓”,他們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3. 豐富的日常生活實例

      學生進入高中,就數學學習而言,越來越偏向理論化的計算與推理。這就造成有一部分同學產生,如果以后不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那么學習數學就是白學了的錯誤思想。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發生,我們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加入生活實例。這樣不僅可以消除此類想法,更是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激發興趣,并為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核心素養打下基礎。

      比如:許多女同學都喜歡購物,我們這里就可以推出“商場購物中的數學問題”——“年終歲末,某商家為了吸引顧客,采取滿100送20,連環送的酬賓方式,即顧客在商店花錢滿100元(這100元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獎勵券或者兩者合計),就送20元獎勵券;滿200元,就送40元獎勵券;滿300元,就送60元獎勵券……某日,花錢最多的一顧客用了現金70000元,如果按照這種酬賓方式,這位顧客最多能得到多少優惠?這種‘連環送促銷方式,相當于該商家至多打了幾折?與打八折相比哪個更劃算?”教師通過先讓同學們憑感覺猜想,再用數學的方法嚴格推理,得出她們意想不到的答案,會讓她們感嘆數學的“魔力。

4. 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的課堂氛圍

      做為教師平時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像一個小“數學家”一樣自己動手去研究、去學習。

總結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積極正確的引導下,一定會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產生濃厚的興趣,樂此不疲的進行學習,熱愛數學這門學科,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享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帶給我們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主編,ㄍ中學生心理學》,北京出版社1983.1
[2]李克正:《數學的哲學意義》(首都師范大學講義 2011-2013
[3]《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
[4]李其森:《數學原來超好玩》,文化發展出版社2019.5

作者簡介:
張蕾(1986—)女,遼寧大洼人,研究方向:提高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研究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无码,国产精品一区无码麻豆,国产精品福利午夜在线观看,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狠久久
日韩欧美理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日日躁永久一区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